环墟之外: GROUP EXHIBITION
阿拉里奥上海荣幸宣布将于2025年5月23日(周五)至7月19日(周六)呈现群展《环墟之外》(Beyond The Circular Ruins),展出艺术家aaajiao、卢相镐、饶维懿、棠沐和武子杨的作品。本次展览聚焦算法系统与生成技术的失效裂隙,在故障、空白、畸变、断裂等智能逻辑与人类意图的冲突时刻,呈现艺术家们拥抱“非控制”状态下与技术共同生成的美学及思想实验。
“许多世纪前发生的事,又再度发生了。火神祭坛的废墟再度为火所焚毁……火焰并未烧焦他的皮肤,却轻轻拥抱抚摸着他。欣慰、屈辱和恐怖的感觉同时袭向他。他突然了解他也只不过是个幻影,另有别人在梦里创造了他。”博尔赫斯《环形废墟》(Las Ruinas Circulares)的终章,揭示了递归性的创生轮回:来自蛮荒的魔法师在梦境创造另一个人类的血肉与灵智,历经梦的断裂、谵妄与清醒之后,最终以火赋予幻影生命。而在新生的人类少年前往下一处倾圮的庙宇之后,魔法师所在的被焚毁的神庙再次被焚烧——创生者亦是他人梦中创造的幻影。
这一技术寓言般的困境仍在似乎“永恒的当下”持续: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层级与基于反向传播的迭代训练生成“智能”,其堆叠式架构陷入路径依赖的技术范式。深度学习的黑箱性(可解释性缺失)使回溯与修正机制近乎失效,最终催生技术自主性的拟像。但技术系统的权力关系(如算法偏见的数据政治)也以黑箱化溢出人类意图,尤其在系统动荡的阈限地带:人类/机器、逻辑/情感、输入/输出、意向性/自动化等二元对立范畴的边界在此消融。它并非错误,而是一种宣言:当系统短暂暴露出内在偏见、非透明性,或与人脑认知的差异时,批判性反思即于裂隙处显现。
卢相镐的作品《永久测试版 - 我怎能不信仰上帝?》(2020)以限于“永久测试版”的数字角色直面这一拟像悖论的循环困境:艺术家以全知视角观察与操控角色所处的世界,轻点鼠标施以神迹,因超越物理法则而使角色发出信仰宣言,却终陷苦难轮回。观者随影像循环游移于主角、造物主与旁观者身份,同时成为神迹见证者与被无限消费的流动数据形态的共谋。作品由此化为一场权力真空的“系统测试”,亦是以轻量化meme对技术信仰的戏谑解构。aaajiao同样质疑技术生成的拟真现实,并尝试在作品中嵌入无法被算法解释的“痕迹”,他将屏幕视为“物理与数字的膜”,探讨数据如何通过触觉反向塑造身体记忆。《观察者》(2017-2018)中步行与记忆关联,使技术不仅是工具,更是重构个体与历史关系的感知延伸器官;而在《代理》(2023)中,创造灵感来源于真菌的虚拟角色“网络虚空”(Internet void),也以“菌根共生”般的技术想象,探讨算法在图像生成中制造的幻觉与人类想象力的关联。
棠沐则探索塑造现代生活的隐形结构,从海底通信系统、数据流动到宇宙观测与记忆体系。她游走于技术史与个人经验的交界处,将技术视为身体的延伸与记忆的外化,并由此以“连接“与”延续性”为命题探问人类存在的核心本质。武子杨的影像作品《阿加尔塔》(2024)以神秘地下世界“阿加尔塔”为背景,糅合媒介考古、文献史料、田野考察以及科幻想象,探索当代世界在多元、偶然、变异或者错误的技术与生态链接中形成的自我存在,以及其下潜在的物质和精神危险。而艺术家饶维懿的创作便即在信息过载与精神疏离、焦虑的当下寻找情感锚点,他的画面中常出现独处者或一对伴侣,以静谧的场景刻画个体心中未被异化的情感角落,为人们提供了一处数字时代的“异托邦”。
艺术家们无意寻求对人工智能的掌控,而是在“非控制”状态中,允许滑动、不可预测性与共同创作的涌现,探索超越既定循环的可能性。他们的实践不彰显解决之道,而凸显含混性;不追求流畅,而呈现摩擦。本次展览将裂隙重构为充满激进潜能的场域——感知在此折射,艺术与技术批判性纠缠。在环墟之外,裂隙不再是闭合或分裂的边界,而是新可能的诞生之所。